在江城,读懂中国
忽闻陆川要把彼得·海斯勒的成名作《江城》搬上银幕。陆导还年轻好吗?网友求其手下留情……诸位看官,是喜是忧?速速重温思郁写滴《江城》书评先~
模糊的脸,清晰的中国
welcome
《江城》
(美)彼得·海斯勒(何伟) 著
李雪顺 译
上海译文出版社
2012年1月版
《江城》中,彼得·海斯勒写到了一场发生在他离开涪陵之前的冲突。他和同事亚当想拍一些片子,作为他们曾经在这个小城生活过的见证。何伟原本以为,普通人很难拍,只是因为他们发现你正在拍摄,就会放下手头正在做的事情,充满好奇地围观和追问。他没有想到还有另外一种“好奇”,一种敏感的“好奇”。在拍摄的间隙,一个自称“市民”的人很突兀地出现在他的面前,禁止他拍摄,“这是违法的”。
何伟说到了他匆匆逃离时的一个印象,“我所能见得的只是一群模糊的脸”。还有他从这次拍摄中领悟出的:
“它所展示的,只是直白的,关于涪陵生活的无用的真相:在两年后,我们依然是外国人,既在我们的行为方式中,也在人们看我们的方式中。”
彼得·海斯勒(中文名何伟)
1996年8月,彼得·海斯勒和他的同事亚当·梅勒以美中友好志愿者的身份来到重庆附近的小城涪陵教书两年。那一年他27岁,牛津大学的毕业生。他之前从未听过涪陵,涪陵在这之前五十多年没有见过外国人,他们互不相闻,却千里相会。两年之后的1998年的冬天,当他回到美国的家中,花了四个月时间,从远方观望和书写这个城市的时候,一切记忆都开始变得清晰起来:那长江上的点点星光,小城嘈杂的声音,污浊的空气,挑着扁担的棒棒大军,围观他们的群众,都变成了一幅幅画面。
这个城市最初留给他的印象如此丑陋:高亢,忙碌,拥挤,脏乱;交通一团糟,行人们互相推撞;街上到处挂着宣传标语,没有信号灯;司机们一刻不停揿着喇叭;沿着主街有一排模样可怕的树,灰色叶子上布满了煤灰,整个城市都覆盖着煤灰。
涪陵老街
他在涪陵师专教授莎士比亚和文学,在与陈旧观念做迂回斗争的同时,他开始意识到,伟大文学作品的部分力量,来自于它的世界性,它的普世价值:一个四川农民的女儿能读到贝奥武夫,将之与她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,一班的中国学生能够倾听莎士比亚的诗歌,而看到一个无瑕的汉朝美人,“但与这种力量相随的是脆弱,因为总有人想要借伟大作家的力量为自己所利用。”这是隐晦的说教,迂回的批评,善意的提醒。
《江城》里的涪陵是中国城镇生活的一个真实缩影。何伟刚到涪陵时,说到了一个强烈的、无时无刻不处在被围观状态的印象,“我所见的第一样物事,乃是我自己和亚当。这有点吓人,因为在我人生中从未被人如此密切观察过,一举一动都被复述,被评估。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被谈论,被记录。”这种怪异的经验,也是我们阅读《江城》的经验。我们从一个外国人眼中看到了自己的一切都被描摹出来。这种吊诡之处在于,我们从别人的眼中看到的那一幕幕再熟悉不过的场景,其实是被陌生化的。何伟写出了他的异质经验,我们阅读的时候产生了陌生感。
勤劳、善良的涪陵人
以何伟在涪陵时对“个人”这种观念的观察为例。他说在涪陵住的时间越长,就越是惊讶于对“个人”这一概念的看法。在涪陵的人们,他们的自我意识都是别人的看法所定义的,“那总是儒教的目标,定义个人的位置,乃是严格按照她与别人的关系来进行:
她是某人的女儿,另一个人的妻子,又另一个人的母亲;而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责任。这是一个很好的保持社会和谐的方式,然而,一旦和谐与打破了,缺乏自我定义这一点,会使得重建变得困难。”
也正是这种对外在价值的投射定位,使我们很少能做到独立思考。出现问题时,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积极应对,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,反而丧失了最佳解决问题的时机。我们习惯于集体和社会这样的宏大概念,反而忽略了自我价值的清晰定位。对牺牲精神的过度阐释和宣传,对志愿者精神的误读,都是这种“个人”概念的歪曲所致。
涪陵老街
何伟通过《江城》提供给我们一种观察自我的方式,即通过一种异质经验的阅读完成自我的审视;通过一种对熟悉生活的重新叙述察觉出其中的文化冲突——不是缘于中西方文明的差异,而是觉醒的个体与模糊的群体之间日益分明的冲突。
彼得·海斯勒在涪陵留影
彼得·海斯勒
美国记者,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,获英国牛津大学文学硕士。曾任《纽约客》驻北京记者,《国家地理》杂志、《华尔街日报》和《纽约时报》等媒体的长期撰稿人,1997年曾在中国重庆市涪陵区担任教师。海斯勒著有中国纪实三部曲。本人亦被《华尔街日报》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。
作品获奖
2010 《纽约时报》好书奖 寻路中国
2008 美国国家杂志奖 中国的速成城市
2006 美国国家图书奖 甲骨文 (提名)
2006 《时代周刊》年度最佳亚洲图书 甲骨文
2001 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 江城
2011 麦克阿瑟天才奖
陆川 VS 彼得·海斯勒
去年《鬼吹灯之九层妖塔》着实毁了陆导不少口碑
难怪~网友们求陆导放过《江城》
亲,你怎看?
等评论~
最后,用一句话结束本文
彼得·海斯勒说:
我看到一个中国人看不到的中国
……
提到涪陵,小编只能联想到榨菜~
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